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及压强概念
书包里的书越多,背着时肩膀会感觉更勒;同样重量的书包,用窄肩带比宽肩带背,肩膀的勒痛感也更明显。为何同样是压力作用,效果却不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将借助虚拟仿真实验直观探究。
(VR+AI赋能科学教育)
实验探究
要科学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仅改变研究变量,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规律。
实验准备
四条腿的小桌子、均匀的海绵、砝码。

实验目的:
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本实验以 “无砝码” 和 “加1个砝码” 为主要对比组。
实验过程:
保持小桌正放(此时小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部分为四条桌腿),待整体稳定后,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1”。在桌面上放置一个砝码(增大对海绵的总压力),待整体稳定后,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2”。

实验现象:
对比 “深度1” 与 “深度2”,未加砝码时(压力小),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较小;加入砝码后(压力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显著增大。
再次实验验证:
将小桌子倒放在海绵上(此时小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部分为整个桌面),待整体稳定后,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3”。在桌上放置一个砝码(增大对海绵的总压力),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4”。

对比 “深度3” 与 “深度4”,未加砝码时(压力小),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较小;加入砝码后(压力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显著增大。
实验结论: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相关 —— 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弱。
实验目的:
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探究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实验过程:
将小桌子正放在海绵上(此时小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部分为四条桌腿,受力面积较小),待小桌子稳定后,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1”。
再将小桌子倒放在海绵上(此时小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部分为整个桌面),待小桌子稳定后,再次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记为“深度2”。

实验现象:
对比 “深度1” 与 “深度2”可以发现,小桌子正放时(受力面积小),海绵被压下的深度更大;倒放时(受力面积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更小。


实验结论:
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成负相关 —— 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弱。
压强
初中物理
为了更精准地描述和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引入了 “压强” 这一物理量,将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进行量化。
(一)压强的定义
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它直接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 压强越大,说明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的公式与符号
若用符号表示物理量:p(代表压强)、F(代表压力)、S(代表受力面积),则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F/S
(三)压强的单位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为Pa。
单位换算关系:根据公式推导,压力单位为 “牛顿(N)”,受力面积单位为 “平方米(m²)”,因此 1 帕斯卡(1Pa)等于 1 牛顿的压力作用在 1 平方米的面积上,即:
1 Pa=1 N/m²
引入压强概念后,我们可以摆脱 “仅靠现象定性判断” 的局限,通过定量计算精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压力作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