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理念如何“落地”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17-06-13 来源:矩道科技 浏览:0
小编说: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STEM教育,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基础之上,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成长。我们看到:
创客教育是否能良性发展的核心是——STEM教育理念是否能被重视及应用;
而STEM教育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核心是——如何能在教学及实践中真正推进跨学科的融合。
为此,这期STEM栏目将重点展现STEM教育理念是如何通过项目设计把各个学科真正融合起来;如何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真正的综合素质。读者们如需了解STEM概念、核心特征等具体内容,可以翻看前几期栏目。
概念简介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s这四个词的开头字母的组合,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2011年,美国佛吉尼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学者Georgette Yakman提出STEAM。STEM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特别强调将本来分散的四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总之,不论是STEM教育还是STEAM教育,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
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简介
STEM教育中四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融合的STEM教育具备新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
STEM课程的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的模式
针对STEM教育整合的课程设计,美国马里兰大学赫希巴奇(Herschbach,2011)提出两种最基本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the correlated curriculum)模式和广域课程(the broad fields curriculum)模式。
跨学科整合的基本取向
STEM教育要求四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运用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如何将四门独立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实现整合,有三种取向:学科知识整合取向;生活经验整合取向;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向;三种整合取向的共性问题及应对。
跨学科整合的项目设计
STEM跨学科整合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是项目或问题的设计,如果没有良好的结构化项目设计,会导致学习困难、效率不高、挫折感强、学习收获不大等系列问题。
STEM项目设计强调将知识蕴含于情境化的真实问题中,强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方案,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M教育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Sanders,2009)。布鲁因(Bruning,2004)等人指出,STEM教育与认知科学的主张一致:1)学习是建构而不是接受的过程;2)动机和信念在认知过程中至关重要;3)社会性互动是认知发展的基础;4)知识、策略和专门技术是情境化的。由此可见,STEM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情境,让他们积极地建构知识,从而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迁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为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优越条件(Sanders,2009)。因此,实践STEM教学模式首先要符合建构性学习所强调的探究、发现、协助等基本要求。
可以说,STEM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实践,本文参照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等,2000)尝试提出一种STEM项目设计模式。本模式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项目或问题”为核心立足点,设计项目完成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等关键环节,同时关注项目完成后,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迁移,并有相应的强化练习与总结提升。
图 STEM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模式
1.教学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期,教师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1)教学目标;2)学习者特征;3)跨学科知识地图(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习主题,对课程的三维目标做具体描述。分析学习者特征是为了确保项目设计适合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对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充分分析。STEM教育强调学习要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而要确保任务中包含教学目标,就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间的结构关系和知识内容的类型。这可以通过绘制学习内容的知识地图,展示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为整个课程知识均衡覆盖提供基础。
2.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是整个STEM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立足点。STEM教学是基于现实情境的,需要学习者置身于真实、非良构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问题或项目构成了驱动学习的核心,而不像教师讲授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任务可以是问题或项目:它们均代表连续性的复杂问题,并要求学习者采取主动、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一定要放在特定情境中呈现,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在特定情境中具体化。由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所以设计学习情景就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有时同一问题在不同情景中(不同的工作环境、社会背景)的表现是不同的。STEM教学要基于前面的教学分析结果,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使得学习问题能够与真实学习情境相融合,不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
3.工具与资源设计
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需要学习者在大量信息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因此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工具是STEM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环境设计主要包括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设备、器材和各种信息化工具,如目前广受关注的3D打印机、开源电路板等,还需要一些用来支持或指引扩充思维过程的认知工具,如Scratch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概念图工具、SPSS数据分析工具、网络沟通工具、三维建模工具等。学习资源方面教师需要设计:1)了解有关学习问题的详细信息和必要的预备知识;2)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可能需要查阅的信息(为了对学生学习更好地提供指导);3)强化练习材料(用于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强化练习,从而检测、巩固、扩展所学知识)。
4.学习支架设计
STEM教育重视学习者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STEM教师既需要保持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又需要从课堂主角变为幕后导演,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帮助,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探索或协作,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的偏离,对此教师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设置关键的控制点,规范学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反思、深化所学知识。因此,针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提供起支撑、承载、联结等作用的支架,是确保学生在最临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STEM教育项目中,支架可以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能力水平以达到任务要求,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发展空间。支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支架还可以展示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让学习者感受、体验和进入复杂的真实情境。典型的支架包括(闫寒冰,2003):情境型支架,设置情境帮助进入学习;问题型支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实验型支架,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等;信息型支架,包括教师已有知识、网络知识、材料等;知识型支架,主要是提供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程序型支架,是指做事的顺序;策略型支架,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范例型支架指典型事例和范例;训练性支架指通过指导和练习强化学生认知理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在完成STEM教育项目过程中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不是直接从书本或教师处获得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发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通过学习活动这一中介体完成的。因此,有效的STEM教育项目设计,必须以有效的学习活动为中介,促进知识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STEM学习活动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学习。不同教学模式往往从不同教学环节和程序安排上显示其特征,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相对固定的活动逻辑步骤和每阶段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活动序列组合自然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6.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偏向于使用量表、行为观察和知识测验等形式了解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和存在问题,及时对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性评价一般安排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检验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STEM教学侧重于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传统的纸笔测试更加灵活多样并关注学习者的真实能力。例如,它可以对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按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由教师或小组间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服务于不同目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两者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评价过程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
7.总结与强化练习
项目结束后需要适时进行教学总结,促进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STEM教学关注现实问题,着力跨学科运用知识,因此更需要对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将STEM学习的产出从现实问题解决延伸到抽象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教学总结可以由教师独立进行,也可以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汇报等形式进行。
完成教学总结后,教师应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精心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8.项目方案试用与改进
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确保教学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教学条件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不断修订设计方案,保证灵活性。
总结
在STEM跨学科整合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科知识结构性缺失的不足,本文提出对项目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均衡覆盖。在项目设计中特别强调了总结与强化练习环节。这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及借鉴中国传统教育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优势,可为大家的STEM教育实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