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落地,矩道生物虚拟实验室聚焦课改,赋能教研培一体化

2022/5/23 9:50:17 矩道科技 产品动态


2022年义务教育生物新课标已落地,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导引下,如何提升学生外显与内隐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下的课堂如何推陈出新,落实减负增效,高效能达成育人目标?如何建立教研新机制,如何这些都是初中生物课堂开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送可以极大赋予初中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创新改革新力量的“源头活水”—— 矩道初中生物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融合创新与应用。


初中生物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


围绕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同步考虑初中生物学习的“情境”、“协作”、“交流”、“探究实践”和“跨学科实践”精心设计内容,为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研培一体化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新助力。


一、助力高能效教与学


1.助力“双减”下的减负增效

2022义务教育新课标分配给理化生(科学)的课时只有8-10%,生物学科可分配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压缩明显,教师备课时间紧张,上课时间少内容繁杂,课堂效率难以保证;生物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以其高仿真、沉浸式、高交互性、高操作自由度、周期短时化、空间自由度等优点可以极大缓解课时紧张,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推进生物课堂的减负增效,助力“双减”的有效落地与实施。


虚拟仿真实验弥补常态化教学痛点


2.聚焦学科大概念,

推动自主学习为主的新课程设计

2022版生物新课标要求内容聚焦大概念,课程设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系统构建课程结构。

矩道初中生物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提供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型3D资源近700个,可自由操作互动性强,兼具常态化和新型教学互动,便于教师多样化教学,灵活掌控教学节奏;增进师生课堂互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参与,勤思乐学的沉浸式学习情境,助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自学学习能力、学科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基于“血液循环”的大概念学习


基于人体情景的体验式生物课堂


观察小鱼尾鳍实验单元式学习


探究式融合创新生物实验课堂


3.学科无界,赋能跨学科实践课堂

2022版生物新课标中,增加“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矩道初中理化生VR/3D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资源的丰富度,高操作性和交互性,全方位助推跨学科实践课程高效开展,赋能融合创新课堂的开展。

创新改革新课堂中,通过基于VR 3D技术的虚拟仿真资源可以更好、更便捷地探究教材中描述不确切的、没有表达出来的科学探究环节和知识要点,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内容的过程和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契合新课标探究教学的理念。


生物与物理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


生物与物理跨学科融合创新课堂


生物与艺术跨学科融合创新课堂


二、引领区域教研新生态


2022版增加了“教学研究”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教研的建议和校本教研的建议,指出重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研究 ,其中“教学提示”中增加“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环节。


宏观到微观的VR 3D动态情境素材


矩道初中生物VR 3D虚拟仿真实验室优化知识呈现形式,在空间中构建可视化、可互动的知识体系与全沉浸式课堂,使互动性、体验式、探究型教学成为常态,为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教师开展各类教学形态的区域教研提供了丰富的情景素材,为高效高质量教学研讨提供了新参考、新思路、新活力。


区域性生物教学研讨


生物教学资源拓展应用教学研讨


三、赋能新时代教师培训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形态,是智慧校园建设和学校数字化教育变革的新力量,也是“十四五规划”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虚拟仿真与学科融合的教师培训与区域教研基地,提供示范引领,有助于探索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机制,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升中学课堂教学的能效。


2022年河北省教师“国培计划”-虚拟仿真专场


教育中的技术看点应用研究培训


合肥师范学院-理科XR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基地


矩道科技坚持融合创新的理念,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优质生物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为2022新课标实施下的初中生物的教研培一体化改革与创新持续贡献“矩道力量”。

未来,矩道科技继续携手教育部门与学校,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


上一篇:中考化学实验考试: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下一篇:【力学探究】物理老师的自由创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