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情境化教学|张岱《湖心亭看雪》

更新时间:2024-01-10 来源:矩道科技 浏览:0

《湖心亭看雪》

冰雪世界中的孤独与壮丽

当提到冰雪奇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那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地方,冰雕与雪景共同勾勒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但你是否知道,在几百年前的中国,有一位文人墨客,他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与冰雪有关的美丽故事,那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而今,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岱的脚步,一同走进那场与雪共舞的冬日之约。


走进作者

1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2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交代时间和地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

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西湖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同行者明明有“两三粒”,但张岱为何要说成是“独往”呢?

除有文人的清高之外,亦是作者的无奈之举。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亭内偶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

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归舟拜别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VR语文教学


1

文言文的遣词造句及文章描述的场景,都与现在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侧重于抽象的语法和词汇讲解,而忽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内涵。


2

相比之下,VR语文通过沉浸式教学、交互性、多感官体验、个性化学习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通过利用VR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TAG标签:情境化教学 VR语文 沉浸式教学 

声明:本文由矩道科技整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daoedu.com/cpnews/show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