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道化学】分子和原子(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2022/1/26 11:24:31 矩道科技 产品动态

教学目标

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认识分子的特点。

3.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展示如图所示的投影图片,提出问题: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通过讨论,引出“这些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的粒子具有哪些特性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微观世界。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环节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学生分组进行“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产生此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品红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可能是因为品红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


教师:科技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如图分别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教师: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²⁶ 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通过这些信息,你认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环节二: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学生利用矩道VR/3D融合创新实验室进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1. 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你能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解释刚才遇到的三个场景吗?

学生讨论后发言解释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花香分子不断运动到行人鼻子中)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湿衣服上的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糖分子不断运动到水中)

教师:根据我们生活的经验,阳光下晾晒的衣服干得更快。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实际上,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环节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体验压缩注射器中空气的过程,并尝试从分子角度进行解释。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体验压缩注射器中水的过程,并尝试从分子角度进行解释。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

思考讨论:①水沸腾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如何变化?②你能不能从分子间隔变化的角度解释一下热胀冷缩现象?



(水沸腾过程中,液态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分子间隔变大,水蒸气冷凝为小水滴的过程分子间隔变小;物体受热膨胀的过程,分子间隔变大,物体遇冷缩小的过程,分子间隔变小)


总结

本文从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话题。

课堂中首先通过实验和展示真实分子和原子图片,让学生感受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加强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的认识,形成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然后,带领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进行进一步探索,学习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其中在学习“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时,学生先利用矩道VR实验/3D融合创新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并推测导致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锻炼分析推理思维;然后通过观看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锻炼微观想象能力,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上一篇:【矩道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下一篇:【力学探究】物理老师的自由创作工具